找到相关内容6516篇,用时6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互动中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

    后果由行为者自身承担。所以两者并不相同。康僧会还通过编译佛教的《六度集经》,用印度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去比附儒家的"仁爱"思想,提出"仁道"说,以配合儒家政治伦理观念。佛教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,甚至...   互动中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 成建华   人类的一切交往,包括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,向来都是双向互动的。人类历史表明,当一种文化传入到另一种文化氛围中时,往往有两个方面的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291529.html
  • “吓唬”和“勾引”不是真正的佛

    而是带来巨大的担忧的因素这是佛教非常反对的,佛教是讲如何一个人超越绝望和希望,是这个问题。我个人是大圆满的修炼,它是大乘佛教,也是藏传佛教最早比较久的修炼的方法,其中无论哪部分宗派也有很多人修这个法门...郎依寺的喇嘛,闻讯后将他接到郎依寺,当时秦麦洛桑年仅3岁半。在郎依寺,他开始跟随叔叔学习藏文、佛教仪轨和密宗咒语等,尔后在嘉卧仁波切和其他几位堪布座下剃度为僧。   说明:   活佛在访谈第二天就回...

    西藏秦麦洛桑活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291555.html
  • 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——以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为核心的展开

   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俱可见此。 它原不为任何一家一派所限,它可以说是佛教诸流派的共法。它的重点在于荡相遣执,我法二空,洞察一切“存在的空无性”、“意识的透明性”,再因之而豁显“信仰的确定性”及“实践的如是...所来自的神圣深渊(Divine Abyss)。这神圣深渊亦可以说是一“无基底者”(Abgrund 或Ungrund)。若依Eckhart来说,所有的形相都由此而出,这仍有一种二元性。若立基于佛教禅宗...

    林安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491607.html
  • 禅风熏染中的心态

    五蕴与“取”结合在一起便生出种种贪欲,取而不得,自然是苦的。   如何消弥人生之苦呢?只有把一切空,把人生看成是空幻不实的。大乘佛教既要破“法执”,也就是破除对客观外界的执着;又要破“我执”,也就是...“譬如幻化人,非无幻化人,幻化人非真人也。”(《不真空论》)   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较重现实,印度佛教那种抛开一切现世生活的“远离”,在中国是没有多大市场的。大乘般若学之所以在中国中能够兴盛,在...

    张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692118.html
  • 南朝士族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

    构成的,因称“事数”。殷浩特别认真钻研这些基本概念。又有记载说他“始看佛经。初视《维摩诘》,疑‘般若波罗蜜’太多,后见《小品》,恨此语少”⑩。“般若波罗蜜”是大乘佛教基本概念。殷浩起初对大乘空观缺乏了解,因此觉得《维摩诘经》里对这一概念重复过多;后来读了大乘空宗基本典籍《小品般若》,才知道这一概念的重要。又“殷(浩)、谢(安)诸人共集。谢因问殷:‘眼往属万形,万形来入眼不?’”这讨论的是佛教基本概念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8445092197.html
  • 一本不该被冷落的著作——关于弘一法师和《韩握》三题

    理念的高度加以颂扬,称赞韩偓“表现大乘佛教精神”,“像大乘菩萨的行径,”“超然于祸福之外”,“对佛学有研究及素养”等等。就算这些评价符合韩偓本人真实情况,也不过是他品行操守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种延续和...取过另一个书名:《韩偓评传》。全书约十五、六万字,除高文显所写的前言、后记等文字外,共分六章:《韩偓的生平》、《韩偓与王审知》、《{香奁集)辨伪》、《韩偓诗的艺术》、《南安寓止》、《韩偓的佛教思想》。...

    徐正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2992389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伪经研究概述

    Hinayāna)的产生、消亡及对汉地佛教产生的影响,它所代表的人天教与其社会组织即邑义或邑会的关系;他还认为,北魏历史上有两个问题,即北周武帝的灭佛事件及中国大乘佛教的崛起,都可以通过《提谓经》的视角去... 中国佛教伪经研究概述 杨梅 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发展,或者说佛教的中国化过程,伪经是不可忽略的材料。中国佛教伪经的创作几乎与佛教的传入同步。长期以来,在中国,人们...

    杨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492395.html
  • 石刻的圣迹——中国石窟寺巡礼

    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大师,公元344年生于龟兹,7岁随母出家,先修小乘,20岁时游学疏勒,改宗大乘,从此他立志骈首砥足,普渡众生,并把目标锁定在长安这个悠远博大东方国度的神京大邑。最后成了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进入长安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。他首次向汉地僧人介绍了印度当时盛行的龙树系大乘学说。他从公元401年~413年在长安首尾14年,所翻译的佛教经典,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,特别是对汉传佛教宗派理论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42292664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七)

    、象三兽渡河,兔子浮而渡河,足在水上,比喻声闻悟道最浅。马足在水中,或到底或不到底,比喻缘觉悟道稍深。象足到水底,蹈沙而渡,比喻菩萨悟道最深。见《毗婆沙论》卷四。   ④一切智:大乘佛教又称为根本无...  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七)   慧远问道:无漏圣法,本来不是专门适合於声闻、辟支佛二乘修行之法,一切佛菩萨都是要按地潜心圣法修行的。因为是声闻、辟支佛二乘专修之法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093152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)

    ,简称毗昙,唐译为阿毗达磨,意译为对法、无比法、大法等,可以泛指佛典三藏中的一切经典,所以范围很广,包括佛教各派的论著。这裏所说的菩萨阿毗昙,即大乘阿毗昙,声闻阿毗昙即小乘阿毗昙。东晋南北朝时期,大...」,所以,鸠摩罗什称汉语为秦言。   ⑿心心数法:即心法与心数法。心法指六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或八识(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在六识基础上加末那识和阿赖耶识,为八识)的识体,即精神活动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8.html